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迎来了旅游新风尚——“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体育赛事正从传统的竞技活动转型为促进城市经济和假日消费的强大引擎。从北京、上海到武汉、内蒙古,各地高水平赛事将全民激情彻底点燃,进一步推动了假期消费市场的繁荣。

体育引领新风尚 国庆黄金周激发消费热潮

在这个国庆假期,中国网球公开赛、武汉网球公开赛、WTT大满贯赛事以及上海赛艇公开赛等国际赛事相继拉开帷幕,观赛旅游迅速成为人们度假活动的热门选择。

与此同时,特色赛事也纷纷引发关注。青海的岗什卡滑雪登山赛吸引了全国范围的登山爱好者,节日期间当地特色民宿预订率达到100%。而内蒙古杭锦旗的汽车越野锦标赛则将沙漠探险与民俗体验相结合,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80%。在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大满贯赛事同时举行,吸引了超过20万观众,其中外地观众比例接近四成,进一步刺激了周边酒店预订量增长65%。

武汉也因体育赛事而热度飙升。今年武汉网球公开赛正赛阵容强劲,吸引众多顶尖球员参赛。赛事场地附近的体育消费主题乐园武网嘉年华成为球迷们的热门打卡地,提供丰富的互动活动和多样化的市集展销。此外,“武网宠粉卡”更为球迷带来诸多福利,让他们在假期中沉浸在网球文化的魅力中。

根据文旅部的统计,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全国共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过2.9万场,其中体育相关的旅游项目占比达到43%。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120%,人均消费金额首次突破2500元。体育旅游正逐步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转型,成为假日经济的增长引擎。

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体育产业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过去五年,产业年均增速达10%,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体育相关消费规模在今年的假期中更是体现了强劲增长势头,全国体育服务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8%,其中赛事门票、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类别增速都超过了30%。

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以赛事经济为抓手推动城市发展。武汉的实践尤为突出,通过“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冰雪”体系,实现体育产业的全年贯通。2024年,武汉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958亿元,体育消费规模达532亿元,成为城市经济新引擎。北京则通过举办国际网球赛事和WTT大满贯,创下了多项销售纪录,相关门票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体现了赛事经济带来的直接效益。

此外,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河北和浙江等省联动资源优势,举办了511场重点赛事,将经济作用发挥至周边地区。例如浙江利用数字经济举办电竞赛事,吸引线上观众超过3000万,河北则以冰雪赛事带动滑雪装备销售同比增长40%。统计表明,上半年重点赛事累计拉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规模达160亿元。

江苏体育产业也在迭代创新,通过整合赛事与文旅资源吸引游客。刚刚结束的城市足球联赛不仅延长了观众停留时间,还促进了商圈消费额的增长。此外,该省推出的运河骑行赛事带动沿线酒店入住率提升25%,展现出赛事经济联动效应的潜力。

专家认为,体育产业正在向“体育+健康”“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的融合发展生态转型。未来要完善政策支持,链条化布局产业,同时优化服务品质,推动体育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动力。国务院的新政策明确体育产业将在2030年达到7万亿元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2.8%。同时,今年中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赛事品牌创立、智慧场馆建设等关键领域注入新动力。

多个城市已构建特色化发展体系。例如山东举办“四沿”赛事,将黄河、大运河等文化元素融入活动,通过赛事带动体育旅游,收入已突破80亿元。成都利用大运会遗产发展体育会展经济,广州则加强与港澳协作,推动体育枢纽建设,展现了差异化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赛事经济的成功运行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票根经济”成为连接多场景消费的重要载体;草根赛事则实现了资源下沉,让体育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多元化融合的赛事运营模式带来了产业链增值的可能。专家指出,体育产业未来目标需进一步注重质量提升,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与完善配套服务,真正持续推动经济增长。

体育引领新风尚 国庆黄金周激发消费热潮

体育消费的潜力在于它的多元性与可延展性。从“一场比赛”到“一种生活方式”,从“拉动产业”到“赋能城市”,体育正展现出更广阔的可能性。这场热潮为中国打造7万亿元的产业蓝图增添了动力,体育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